设计协议,而非只设计产品

date
Apr 3, 2024
slug
20240403
status
Published
tags
思考
summary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城市中,你会发现,就算修建再多的道路(改产品),也无法彻底解决拥堵(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而有些时候,只需要修改一些协议(如限行、潮汐、单向行驶),也能让堵成一锅粥的地方暂时舒缓。
type
Post

1.

设计产品的时候,很像是在设计某种建筑 —— 这里是卧室,这里是走廊,那边是电梯间等等。当你满怀欣喜地将产品发布上线之后,发现许多用户并不会按照你规划中的样子来使用产品,然后提出诸多反馈,希望你来修改建筑。
比如一个用惯了 word 的用户使用 flomo,会觉得缺少许多排版功能;而一个经常写日记的用户,会觉得为何不能修改发布时间。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城市中,你会发现,就算修建再多的道路(改产品),也无法彻底解决拥堵(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而有些时候,只需要修改一些协议(如限行、潮汐、单向行驶),也能让堵成一锅粥的地方暂时舒缓。
说到底,交通本身不仅仅由道路构成,还由众多不同目的的司机驾驶者汽车,在道路管理条例的约束下,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拥堵更像是附着在道路上的某种协议。

2.

同样,产品亦是如此。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仅仅着力于功能的设计,而忽略了对于协议的设计,就会导致用户使用产品时没有明确的预期,摩擦变得巨大,继而产生诸多副作用。
一个很明显的观察是,当我们写的《笔记的方法》发售之后,因为看过书而使用 flomo 用户的留存率和好评度,远远高于当时被应用市场推荐而下载的用户。产品本身没有什么变化,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知晓了使用 flomo 的一些基础协议,比如用自己的话做笔记,写卡片而非写文章,就像知道单双号限行,油车不能进景区这些协议一样。而后者则没有这方面的共识,就会带着自己已有的惯性使用(但这并非是什么错误),继而导致各种摩擦。
但显然我们不能指望每位 flomo 用户都看过我们写的书、演讲、文章之后才来使用。所以在去年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就是去 flomo 101 化 —— 提取出来最关键的几条规则,以产品化的形式告诉用户,而不是用几十篇文章,甚至一本书。
从实际结果上来看,这次改动的效果收益颇丰,因为所有用户无论前置获得过什么信息,在打开产品的时候,都会快速的了解到使用这个产品的核心「协议」是什么,继而按照这套规则使用下去。
notion image
从产品功能设计来说,这几个弹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这些界面的文本却让 flomo 的大部分用户遵循了某种协议 —— 接纳了一些缺陷(不能排版、不方便写文章),也带来了更多便利(快速捕捉、意义涌现)。
所以从广义上讲,协议可以理解为基础设施加行为引导。协议总是限制人的某些能动性,但是却扩大人的其他能动性。

3.

但是协议并是写几个本文就成立了,如果和基础设施不匹配, 协议很难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会带来各种许多负面效果。
最早做美食相机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让用户把在外面吃饭拍的照片,通过添加美美的水印,获得 POI 信息,继而做美食推荐。但是用户却关注在如何让自己拍的美食更好看上,于是出现了大量在家拍摄的人(无效地理位置),甚至不少人用相机拍摄后传到手机上再添加水印(没有地理位置),最终导致社区只剩下美学价值。
notion image
再比如说,最早小报童希望沿用 flomo 的卡片思路,希望创作者提供一些真知灼见即可,不需要写成长篇大论。但是这种如微博一样的付费内容,作者是开心了,但是读者却不愿意为此买单。于是上线没多久就发现,许多作者越写越长,甚至不断要求要有标题。最终我们不得不修改基础设施, 甚至专门开发了创作者后台,支持富文本编辑。
协议成功的程度,取决于它被使用的程度。

4.

协议还有个好处,即可以比实体设计更能为不确定性提供舞台,为意外的机遇提供便利。
小报童最初只是一个按时长付费订阅专栏工具,但是随着我们对作者了解越多,越发现许多人由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其部分经验非常有价值,但却很难进行长期连载。
于是我们就想,是否能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协议」,这才有了后来的买断制专栏。除了时长差异,在其他产品设计上,并没有做过多区分。
但结果挺让人意外,因为这种买断制也催生出来了一种类似于课程的案例库,比如刘飞老师就根据自己研究 Midjourney 时的记录,形成了一个买断制的专栏;后厂女工小王根据自己玩小红书的经验,形成了《小红书运营手册》等等。
如果所有的改动都是基于基础设施而非协议,那么一切将会死气沉沉。

5.

上述称之为「协议」的部分,在国内还有一种熟悉的说法,叫做运营。
或许,运营不是一个箩筐,用来装所有产品以外的事情。而是应该用基于产品,定义协议,维护协议,改善协议 —— 毕竟许多时候,都无法通过修改基础设施来弥补协议的缺陷。
这或许才是运营最该做的事情,也是运营超越产品的价值所在。
后记:本来想翻译《Protocols Don’t Build Pyramids》这篇文章,里面内容是在精彩。但后续仔细想了想,一来文章聚焦在城市规划领域,和我们日常工作交集不多;二来看到了一些精彩的观点,然后又如何呢?
所以换了个思路,把对自己的几个核心启发结合过往经验整理了出来,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有条件的,当然推荐去阅读全文。
推荐阅读:
 
 

💡
The content presented on this website incorporates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various online sources, and the copyright for such content remains with the respective original authors. To address any concerns related t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lease direct your inquiries to the following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Buy me a coffee☕.

© nab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