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巫师经常独自行事,只要空气中的元素依然回应他的咒语和呼唤

date
Feb 18, 2024
slug
20240218
status
Published
tags
科技
summary
比如说,在一万年前,钻木取火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手艺,但现在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到钻木取火了。取火对木头材质、火绒质量、环境条件、技巧手法乃至体力都有较苛刻的要求,这些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再是常识,变成了只会出现在野外生存指南里的内容。
type
Post
Clarke's Third Law:
克拉克第三定律: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没有区别。
——阿瑟·C·克拉克
昨天晚上朋友跟我讨论 AI 可能对娱乐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时,我突然意识到克拉克第三定律有另一种理解:
虽然发展新科技需要继承旧科技,但就像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 Support Life-cycle 一样,旧科技是会因为失去用户而失传的。当一个旧科技失去用户后,它确实跟魔法没有区别了。
比如说,在一万年前,钻木取火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手艺,但现在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到钻木取火了。取火对木头材质、火绒质量、环境条件、技巧手法乃至体力都有较苛刻的要求,这些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再是常识,变成了只会出现在野外生存指南里的内容。
就像现在我看原始技术的视频时,虽然知道原理就是磨擦生热,但这种随时随地可以在几秒内生火这种操作,就像魔法一样。

旧科技和旧手艺失传

最近很多关于原画师们即将失业的讨论也表现了这一点。
对于画家/画师而言,他们的工作本质上是创作作品,而作品需要把心中所想通过画面表达出来
受限于表达过程,致力于艺术创造的人们往往需要在绘画技巧上花费很多年的练习,才能满足创造作品所需的「表达想法」技巧需求。所以「磨练绘画技巧」这一中间步骤反而成为「画家」这一职业名字的一部分。
但是现在,通过 AI 们:比如现在流行的 Midjourney 或者 DALL·E 3,画家们可以跳过「磨练绘画技巧」这一步骤,直接把想法转换为作品。
如此的话,对于绘画技巧而言,就不再是画家的「必备技能树」上的一环,去磨练绘画技巧的人会变少,那么逐渐地,执笔绘画的技巧会逐渐失传。
AI 显然会导致一大波科技和手艺进入这个版本的淘汰圈。

职业融合

更进一步,画家产出的绘画艺术作品,满足的仅仅只是「视觉」这一感官的需要。但是伟大作品不应该致力于同时满足所有感官吗?
艺术家们当然想,但是以前很难做到。艺术家们受限于时间、技艺、教育、和表现形式,去创作一种同时满足「视、听、味、嗅、想象力」等所有感官的艺术作品太难了。
刚才提到的,艺术家需要磨练自己在操纵感官上的技艺。假如光是磨练一笔好画的技艺需要练 7 年,那么人的一生有几个 7 年可以用来练肌肉技艺呢。另外,创造满足不同感官的艺术作品需要学习对应的知识和理论。艺术家们能在磨练技艺之外留出多少时间去了解这些呢。
但在 AI 的帮助下,从一时间牢笼中释放出来的艺术家们将有机会创造这样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技巧,他们只需要关于艺术的领域知识——甚至不需要是完整的领域知识。
于是,哪些依赖技艺而被拆分的职业得重新融合或者取代,新职业必须更接近最终目的,而不在乎中间步骤。

什么都懂的胜利

对于平庸有一种描述叫做「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
现在,这种平庸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一个人的领域知识广度足以覆盖整个行业,而深度恰好多于「能够评价任务执行的好坏与否」的程度,就可以比较好地操纵 AI 去完成那些本来需要好几个不同职责的人去完成的事情。
比如说电影。导演是那个对故事、还场景还原、对角色塑造、对剪辑要求最高的人。他的这些要求也就这些也催生了对造型、物料、美术设计、摄影、灯光等技术层面的要求。
只有团队中的不同角色,满足了对于技术与非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控,才满足导演对整部影片综合控制的需求——所以,即使电影是导演和团队一起拍的,但大家依然会认为一部电影是导演的个人作品。
所以,导演就是整个电影拍摄团队中具备最完整领域知识的人。
于是这种领域知识的完备,可以让他可以开始使用 AI 代替电影团队中的其他人,跳过其他职能培养过程中的所有花销,直接看最终成品。
以灯光为例。这位导演可能不是很懂具体灯光要怎么设置,但是他得很清楚自己的场景中需要那些角度,什么氛围的灯光,于是他可以用专业的语言告诉 AI 自己想要的结果,让 AI 做出更合理化的建议,并且输出到成品中供自己的检查。
如此这样,未来的导演团队里还需要专业灯光师吗?可能还需要,不过数量会大大下降,职责也会发生变化。
于是我们可以预见,也许很快就能看到仅由一个人完成的电影作品出现。
在科技公司里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在Sam Altman 在和其他人的赌约里表达了这样的态度之前,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已经在实践这个可能性了半年有余了——结果是完全可行。
鹌鹑为例。到目前为止,Quail 依然只有我和 AI 两位程序员,其中后者可能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代码。我也在提供 Tech Consulting 服务。在 AI 的帮助下,这个服务展开所提升的效能比研发更高,预计要比没有 AI 的时候高 10 倍以上(传统意义上的 Consulting 是一个很难横向扩展的业务)。
而我身边的一位老朋友,零客户端编程经验,AI 的帮助下从零开始做一个 ESL 程序,还编写了对应的方法论,已经获得了几千种子用户。
从这个角度看,去争论自己手里哪些事情是 AI 做不了的并引以为豪,是一件在未来可以引以为憾的事情。
你可能会问,难道公司给程序员付的薪资里,有一半都实际是 AI 的产出吗?
  • 首先,这个公司可能不一定会付给这个程序员薪资了。
  • 其次,如果公司依然愿意付钱这个程序员,那么这一半产出买的是他的领域知识,买的是他向 AI 提出合理问题和请求的能力。
知识就在那,但是需要你念出咒语才能让它显形。

思路打开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赛博朋克小说《真名实姓》里提到的互联网终端「Portals」很类似于现在 Apple Vision Pro 和未来脑后插管的结合体。不过它很省带宽:
您可能认为要传达沼泽的完整感觉图像,需要巨大的带宽。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典型的 Portal 链接约为五万波特率,甚至比平面视频通道还要窄得多。
您可能认为要传达沼泽的完整感觉图像,需要巨大的频宽。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 典型的Portal 连结约为五万波特率,甚至比视讯频道还要窄。
Portals 实际提供的是暗示,就像是舞台上的提词,具体的行为和情绪需要演员来呈现一样,Portals 里体验到的丰富的感官刺激来自于大脑对这些暗示的想象和补全。当大脑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都够多时,它就能理解这些暗示,渲染出最好的虚拟世界。
本质上 Portals 是在给大脑喂 Prompt,然后让大脑去挖掘合适的场景渲染给自己。
现在,我们需要做类似的事情,给 AI 提供 Prompt,从中挖掘出我们需要的知识。这样的过程本身也非常神秘学。就像《真名实姓》里说的:
Ultimately, the magic jargon was perhaps the closest fit in the vocabulary of millenium Man.
说到底,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还是魔法黑话比较适合描述这样的事情。
伟大的巫师经常独自行事,只要空气中的元素依然回应他的咒语和呼唤。

© nab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