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的危害 Normal Considered Harmful

date
Nov 29, 2023
slug
20231129
status
Published
tags
思考
summary
当我们产生质疑的时候,我们才开始理解这个世界,学会把理解不可能的事情作为日常。
type
Post

青蛙用眼睛思考

notion image
青蛙用眼睛思考,视觉捕捉到的是模式的变化,并基于此做出反应。
著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青蛙的神经系统对变化的感知很慢,察觉不到水温缓慢上升时的变化,所以等到水煮沸的时候青蛙可能也熟了。 在 What the Frog's Eye Tells the Frog's Brain 论文中提到青蛙捕食,如果把动不了的活苍蝇摆在它们面前,它们不会有任何反应,但是用纸板模拟的物体放在它们眼前晃来晃去,它们会把物体当作飞着的苍蝇,不断去捕捉。青蛙的视觉传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模式:「猎物」 就是「环境中飞动的长方形物体」。
青蛙对常规的事物没有判断力,容易掉入陷阱。
  • 感知不到温度的细微变化:水温上升时没有防御;
  • 判断不出飞着的物体之间的区别:容易捕捉到错误的“猎物”致死;

计算机算不上是一个领域,更像是一种流行文化

notion image
学物理学生物的认识这些人?
notion image
学计算机的人,对该领域的历史了解多少?
学物理的人,一定知道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先驱。学生物的一定知道达尔文。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这些人物。
而上面这些计算机先驱,又会认识几人? (从左到右)
  • John McCathy:提出 AI 的人;
  • Ivan Sutherland:计算机图形学的开拓者,发明了 Sketchpad;
  • Douglas Engelbart:鼠标发明者,开发了超文本系统,人机交互的先驱,著名的 1968 demo;
  • Robert Barton:Burroughs B500 的设计师,在 60 年代的时候就发明了软硬件折衷方案的电脑;
  • Bob Taylor: 创立 Xerox PARC 的人,知道应该如何投资到有价值的事情上
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大家随手就可以在网上搜到这些先驱相关的任何东西。
他们写过的论文、做过的 demo,但是大家都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去了解这些内容。
如果说这是在物理的领域,这样的学生早就被开除了。
但是在计算机领域,这却很常见。
计算机算不上是一个领域,更像是一种流行文化;
总是在追赶新潮,很少关注历史/根源,甚至是历史上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notion image
ILLIAC I | ILLIAC II | 第一个实际可用的平板显示器
在大部分的高校都放弃前沿性的操作,在用企业开发的计算机和软件。
不否认购买企业软件的价值。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企业会面临许多问题;
例如对并行计算的研究,企业的了解是有限的,而大学就应该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地方。
很多重要的发明都是在高校的科研环境下诞生的。
例如有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技术叫做 FPGA(fuel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技术进行大型的多处理器项目,高校学生们就可以一起写代码去共创一个超级计算机。

对 WYSIWYG (所见即所得)的倒退

在计算领域有 2 股文化潮流
在早期 70 年代,应用里面可以即时看到自己编辑之后的效果;
但是 20 年之后的 90 年代,浏览器里面无法得到即时反馈:编辑界面很小,需要调整模式才能看到变化;
大家都知道这个变化不对,可是没有人想过去解决。
  • 1968 年:Engelbart 曾做过一款浏览器,并且有完整的资料记载;
  • 1987 年:出现过超链接的样式,接近完美的浏览器,编辑皆所见即所得,四百万用户参与测试,无人知晓
  • 1993 年:Mosaic ,不如 Engelbart 做的浏览器。
Tim Berners-Lee 在发明了万维网之后,有人跟他提过 Engelbart 的发明,
他才发现 Engelbart 的模型更好,只不过事已至此了。
坏了的轮胎跑不动,而为了修补坏轮胎,只能生产出更多糟糕的衍生品。

可以怎么解决

浏览器应该更像是一个操作系统内核(OS kernel),而不是一个应用。
更好管理屏幕显示的内容和计算机资源:例如,只允许外部代码(包括二进制)进入,但是完全在一个地址空间中运行,同时调解其他的 I/O 和系统调用。这样的话浏览器就可以只展示你写给他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一个大的操作系统,一个极简版的、能够让我们使用地址空间保证大家互不干扰的系统就够了(OS 101,60 年代时大家的想法)。实际上,1997 年一位康奈尔的学生 Ulfar Erlingsson 就写过一篇论文指出过这个问题和解决方案。后来他创立了一个公司,被谷歌收购了,谷歌沿用了他的部分理念。所以有意思的在于其实并不是没人知道问题在哪,只是大家都接受现状,即便他不是那么好或者有人提出更好的方案,领域内的人似乎无动于衷。
参考 1973 年 Xerox PARC Alto 的做法,用一万行代码把浏览器写成一个个人的小系统;
但是现在没人知道怎么实现了。
即便有这个想法,也没有人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软件已经远远落后了

  • 并不是人才的问题——今天的人才跟过去相比肯定是有增长的
  • 当下这个系统的产生的结果并不如预期
  • 如今的技术的标准远比我们过去所实现的要高出很多,所需要的知识也远超当代的最佳
  • 因此许多企业写数百万行的代码但还是难以突破现状——因为要进一步增长的标准已经远超我们的能力了
  • 今天要实现技术超越的话,需要远超当下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知识,否则情况就会变糟糕

News vs New

每当一个新的想法出现的时候,你会遇到两类东西。一类是「新闻(News)」 ,新闻是那些对我们已知事物的一种递增。你可以在5分钟内弄明白一个新闻,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此类,比如某某电影上映了,或者某某开始选举了等等。而还有一类是「新(New)」,而「新」从定义上来看它不是我们任何已知的东西,「新」的东西是那些你前所未知的,或者是那些要完全改变你之前观念的东西。印刷术刚出来到时候,人们只用他来做神职人员做的事,印圣经,这算是 News。而当有人用印刷术制作成书,传播不同的思想时,这算是 New。
从 News 到 New 的转变是漫长的,因为大多数人是不接受新事物的,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范式( Paradigm )中的,对他们来说,正常(Normal) 胜过一切新的奇怪的想法。所以学习一个新的想法,几乎需要拥有创造那个新想法一样的想象力。你必须意识到,「正常 (normal)」 并不是真实的,而仅仅是一种「构想(Construct)」 ,一种社会普遍认同东西。

智商和视野:哪个更重要?What is more important?

Alan Kay 提到一个他非常重要的观点 “A point of view worth more than 80 IQ points”。
他举了三个例子,达芬奇有很高的IQ,在他的时代构想了很多发明,但是亨利福特出生在合适的年代,在福特的时代,他拥有足够知识,得以制造出汽车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而达芬奇却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发明。所以“知识 Knowledge”永远胜过IQ。
而“知识”的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知道很多知识,但有的知识并不是好的。而有的知识在某些时候是对的,某些时候又是错的。比“知识”更强大到是有人能够改变我们思想和观念格局的观点(Outlook),比如牛顿的微积分方法给我们一个强大的工具,好像多了一个大脑。它使得现在的普通高中生可以做牛顿时代之前的最聪明的人都不可想象的事。让普通人能做成的事情超越了产生这个想法的天才们 (make people much much much more able than the genius who have it)。转变视野才是真正重要的: outlook-changing thing is really critical。
因此 Outlook > Knowledge > IQ。
当代的现状:聪明容易被聪明误。
聪明人喜欢走捷径,但结果就是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还是在创造垃圾。

Normal Considered Harmful

我们已经习惯常规思维,很难理解一些出奇的想法。
或许哪一天出现一股新的冲击(kerpow),一定要有足够好的东西去验证他是否有价值,也有助于及时止损。
正确认识一个新的事物所需要的创造力,并不比创造这个新事物本身少。
所谓的常规实际上只是一种构想。
如果你去到不同的国家,你就会发现很多种不同的思考世界的方式。
所有的这些思考方式都只是人们头脑中构想出来的叙事。
常规只是一种构想,如果你能明白这是你头脑中构想出来的观念的话,你就能明白“常规”的真正含义。
  • 95% 的人用惯常的标准去衡量新的事物,如果不符合,就无视;只有 5% 的人会对新奇的事物真正感兴趣;
  • 85% 的人做事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15% 的人是自驱型的,他们不在乎外界的想法,更看重自己内心认可;
把以上的横轴和纵轴交替起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 1% 的人能够真正欣赏事物内在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他们的创造或许可以改变世界;
  • 80% 的人是更功利性的,追求的事物符合世俗标准;
  • 4% 的人是外在驱动型,追求到极致的这部分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有好有坏:独裁者、政客、企业家;

人类是一个 coping 型的生物——基因驱使

程序员容易先入为主:通常会一直记得他们最初学的编程语言,并且习惯性的按那种方式去写代码/思考。
人类本质上是反对新事物的物种——不热爱习得。
很多这些习惯是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人类擅长解决问题(coping)。
人类学家研究过近 3000 种文化,发现每一种文化里都有大概 300 种共通的事情。
这些都是深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事情,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所以如果你想发财的话,可以用技术把这些共通的方面一一放大。
例如,电视机就是一个放大影视传播的媒介。
刚发明出来的时候,电影人不以为意,觉得卖不出去,但实际上电视机让影视成为日常,实际上是很受欢迎的。
行为经济学家将人类当作是衣着得体的山顶洞人来研究:
Richard Taylor — Nudge、predictably irrational by Dan Ariely:人类为什么会做一些违反自己利益的决策
人类对待新事物和新闻的反应,和更新世时期没有差别
计算机技术只是在模仿旧的媒介,很少有新的东西:大部分都与叙事相关,很少有强有力的想法。

看似线性的发展其实暗藏指数型的爆发力

notion image

转变看问题的视角

Henry Kramer 曾发起一个 10 万美金的奖项:谁能够完成一次完全由人力驱动的飞行,就能获得这份巨额奖金
40 年来没有人实现过。
但 Paul MacCready 实现了。
  • 首先,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大家都想造一架复杂的飞机,而他想的是怎么去实现这趟飞行;
  • 其次,实验的方式:每天练习、不断尝试,所以会采用容易修复的材料来做飞机;
  • 半年以后他获得了这笔奖励,发明了滑翔翼,穿越了英吉利海峡
  • 当我们产生质疑的时候,我们才开始理解这个世界
  • 学会把理解不可能的事情作为日常
  • 一个人只有在知道自己无知的时候才能学会认知
  •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粉色区域,你就能找到出逃的方法
 
 


© nab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