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不是事实,只是一种工具
date
Sep 19, 2023
slug
20230919
status
Published
tags
沉思录
summary
使用分类时,我们必须明确目的,关注实际影响,并且能理解自己的局限性,随时准备好更新分类。
type
Post
最近在《知识资产》一书时,最艰难的一章是「如何给笔记分类」,因为这几乎是所有做笔记的人都会有的困扰,想要写清楚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多数时候,不是分类难,而是缺少使用的目的。比如一条读书笔记,放在什么分类下其实并不取决于这本书是谁写的,放在书架上的什么位置,隶属于什么学科,而是应该问问自己,到底你这么分类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切分类都是为了自己使用服务。
▎1.分类不是事实,而是达到目的工具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所有人类的分类,即使有再多科学依据,也是一种「主观」的分类,其背后都是另有目的。
比如这世界事实上「并不存在经纬度」,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划分。但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给船只导航,这种划分就是很有价值的。
所以,分类的目的是实用,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正确。因为所有的分类都有其时代、文化的语境,并不是今日的「科学分类」就一定是事实,可以用来否认历史的分类。
比如在 Slate Star Codex 的 《THE CATEGORIES WERE MADE FOR MAN, NOT MAN FOR THE CATEGORIES》这篇文章中,就讲了一个例子:
假如你带着今天的知识,回到古代向所罗门王解释,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不是鱼。前者和牛、羊是一类的,在希伯来文中叫「behemah」;而鲱鱼、鲈鱼和鲑鱼是一类东西,在希伯来文中叫「dag」。所罗门王什么反应?大概率认为你是个白痴。于是你开始解释所有动物都有个叫基因的东西,而鲸鱼和牛羊的基因更接近;所罗门王还是没听懂,因为在他来看,「dag」就是海里有鳍的生物,「behemah」 就是在陆地上行走的有退的生物。你认为不对,因为 dag 的定义其实并不是由它们能不能游泳决定的,而是基因决定的。比如鲸鱼实际上长着很细小的毛发,就和牛羊是一样的。所罗门王的反应是:我用了一辈子希伯来文,你在教我重新认识单词?谁™在乎鲸鱼有没有毛发,他只在乎自己的王国需要生产鲸脂和鲸油该由「dag」部门负责,还是「behemah」负责。「dag」部门在海边,有很多人在船上工作;「behemah」在陆地上工作,有很多人骑马打猎。
你看,就算你说的有道理,但所罗门王不在乎。因为关于鲸鱼是否有鳍、鲸鱼是否生活在海洋中、鲸鱼是否有细小的毛发等等,每一点都有事实根据可以讨论。但鲸鱼是否是鱼却没有事实依据,这种争论完全是语义上的。
所以今日看起来科学的分类,对于所罗门王以及他的子民来说除了造成混乱,并没有什么额外的价值。而他们把鲸鱼当做鱼,交给渔夫而不是猎人进行捕猎,却能满足帝国对于油脂的获取。
分类是个工具,而不是事实。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不合理的分类,就总会想着将其修改到「符合逻辑」。但事实上,分类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平衡各种关系,甚至会出来很荒谬的结果,因为任何分类都不存在「正确」与「错误」。
如果你看地图的各种分界线就会发现,有些分界线之间是曲折的,这符合我们的直觉;但有些是一刀切的(比如朝鲜和韩国),还有些则是有许多奇怪的飞地(比如安徽省东部就有一块深入到江苏的区域)
这些分类未必都符合抽象上的「正确」,但是却能通过划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德鲁克也曾经提到过:分析即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而非代表事实)。
▎2.为何我们会倾向于把分类当做事实
1)简化认知:
分类的诞生就是为了降低大脑负荷,所以我们非常习惯于这样思考问题,并且自己也没有能力去追溯每个分类下的具体事实特征是什么,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分类即事实。
所以为何慢下来很重要,就是因为这样能让我们留出时间来思考,分类背后的事实依据是否合理,是否要及时调整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讨论你在做的是 AIGC 产品还是简单的美颜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又比如你是不是 SAAS 行业的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能让用户有持续续费的动力。
2)心理偏见:
资本家一定是坏的,从商一定是奸的,医生就应该是无私的。这些心里偏见其实也是分类,帮助我们快速避开一些坑,但也会让我们掉入另一些坑。甚至由于文化惯性和社会认同,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有偏见,甚至还会引以为荣。
所以为何放弃陷入为主的观念很重要,重新来审视事实究竟是什么。比如与其担心 AI 会不会替代自己的工作,不如把这个分类放下,看看事实上 AI 究竟能做什么,自己能在哪里用上,用过的效果如何等等,而不是简单的主观一刀切,然后就开始大放厥词。
3)利益驱动:
当年出租车司机抵制网约车,就是认为他们「不是运营车辆」,但实际上对老百姓来说两者非但没差,网约车可能还更方便一点。许多时候认可某种分类,其实是因为这种看似事实的分类可以让其获得利益。
所以为何识别分类不如识别利益,因为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不同,看似铁板一块的分类,其实是由无数不同个体的诉求构成的,如果能根据其利益诉求进行重新分类,则就有可能探索出新的品类。
▎3.如何用好分类
张小龙说,设计就是分类。那么如何用好分类呢?
1)明确分类目的,理解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展现逻辑严谨;
比如在做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双链也好、PARA 方法也罢,这些都是工具,而许多时候觉得自己分类混乱,问题不是出在工具上,而是出在自己做知识管理的目的模糊,所以怎么样都会觉得混乱。反之,就算你把自己所有的记录都分类的 MECE,但最终用的时候找不到,或者并没有帮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与行动,这样分类就没有意义。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要去考虑「赛道」如何如何,然后进行各种深入的分析,这其实都是人为的一些分类而已。更重要的是去看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何能结合新要素满足,而不是先试图严谨定义出来某个分类,然后再抽象出来这个分类中各头部玩家的要素平均值,然后试图全面碾压。
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定义新品类,而不是做到旧品类的第一。
2)不要被分类所绑架,关注实际影响;
有些人认为我们是「独立开发者」,有些人认为我们是「资本厌恶者」,有些人认为我们是「SAAS 企业」。但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重要,因为无论他们怎么看待我们,都对我们自己没有实际影响。
所以当我们面临决策时,我们更关注的是实际影响,而不是符合这些分类的期望。比如我们之前不给 flomo 融资,不是因为资本厌恶或者要当一个独立开发者,而是经过仔细计算后发现,拿到钱无法更好地投资出去,所以最终选择不拿;更多例子可以翻阅《邓小平时代》里面关于傻子瓜子年广久定性的问题,或许是更好地注解。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4.小结
分类是一个主观的工具,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所以不要讨论分类本身是否正确,而是要看它是否实用并带来正面效果,而不是仅仅符合逻辑。所以不要去探讨什么是原生 AI 应用,而是去看用户需求如何被更好地满足(比如最近的妙鸭相机,便是如此)
使用分类时,我们必须明确目的,关注实际影响,并且能理解自己的局限性,随时准备好更新分类。同时记得,不能被名词的框架绑架,尤其是身份的自我绑架,比如什么数据产品经理,SAAS 产品经理等等,给自己打上这些标签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是有主动作为的意识,看这些分类能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何启发。
分类要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分类所限 —— 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