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Thompson的聚合理论

date
Aug 30, 2023
slug
20230830
status
Published
tags
沉思录
summary
Ben Thompson 是美国知名的科技领域的作者,他的 Aggregation Theory(聚合理论),于是本期来学习下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type
Post
Ben Thompson 是美国知名的科技领域的作者,在苹果和微软工作过,更多侧重于战略分析,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论,尤其是他的 Aggregation Theory(聚合理论),于是本期来学习下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聚合的出现
消费市场的价值链往往都有三个部分: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用户。在市场中获取巨额利润的方法,是从三者之一获得横向的垄断,或者整合其中两个部分、提供垂直解决方案。在前互联网时代,往往依赖于后者,向后整合供应商和分销商,而面向用户。
传统的市场都是如此:
  • 报纸行业,向后整合内容供应商,用广告来赚取巨额利润
  • 图书出版,向后整合作者,控制发行
  • 视频行业,向后整合内容,控制广播权
  • 出租车,向后整合汽车所有权和司机奖惩,控制调度
  • 酒店,向后整合空置房间,控制品牌信任度
  • ......
而这些市场都有同样的特征:消费者/用户总是比供应商多得多。
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生态有了结构性的变化。首先,互联网的数字化让分销得没有成本,消除了分销商的优势;其次,互联网的交易成本也大幅降低,这样分销商就能向用户侧做正向整合了。
notion image
因此,分销商不是再用整合、垄断供应商的方式去竞争了。就像很多知名的杂志是垄断了头部的创作者一样、很多出租车公司是垄断了租车公司一样。而是以垄断用户的方式做竞争,这时用户体验就变得格外重要。
对于供应商来说,原本也是围绕分销商提供产品/内容/服务的,如今则要直面用户,把自己的产品/内容/服务模块化,也就是商品化,可以让消费者/用户直接体验。
结果就是造成 有吸引力利润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Attractive Profits) 所预测的价值转移。这个理论有点拗口,出自 2003 年 Clayton Christensen 的 The Innovator's Solution。可以简单理解为:当系统变得模块化和商品化之后,价值链将会重新整合,利润分配也会重新调整。
比如在 PC 领域顺风顺水的英特尔,在移动领域被 ARM 赶超,这是由于两个领域的结构不同,利润分配就不同。
PC 的价值链中,模块化的部分是不赚钱的,利润主要在集成度很高的操作系统(Windows)和处理器(英特尔)。而在移动领域的价值链里,由于要把各种模块塞入一个很小的手持设备里,让整个手机的集成度特别高,于是手机厂商的整合价值就凸显出来,要使用 ARM 这样低功耗的处理器等,这样利润分配就会迁移到集成的角色中去。
notion image
与这个逻辑类似的,聚合的出现,导致很多公司的崛起。
  • 谷歌:过去出版社整合出版内容。如今谷歌可以模块化各个碎片的内容(网页),用户能够直接访问。谷歌向前整合了用户的搜索数据与搜索结果 ,更高效地销售广告。
  • Facebook:过去也同样是出版社整合内容。Facebook 的广告系统是可以让广告商直接找到用户,而非用代理公司来整合广告。
  • 亚马逊:过去是图书出版商整合编辑、营销和发行。亚马逊用电商和电子出版把这个结构模块化了。亚马逊还向前整合了用户的数据和支付信息,用以提升出版发行的主动权。
  • Netflix:过去是整合了广播权和内容购买。Netflix 模块化了广播权,让它变成可以随时点播各种内容的结构。同时也整合了用户购买和客户管理,以订阅增加和内容购买力增加产生良性循环。
  • Uber:过去是出租车公司整合了调度权和司机管理。Uber 模块化了每个独立司机的管理。同时也在用户侧进行整合,快速在全球扩展。
  • Airbnb:过去酒店整合了空置房间和品牌信任度。Airbnb 建立独立房东的信任度,让空置房间也模块化了。Airbnb 整合用户管理和房产管理,全球扩张。
这些例子都是类似的模式,在国内也是如此。会发现过去的垄断都被打破,平台重新打散供应商,而在聚合用户,这是个很显著的现象。
大家近几年感触最深刻的恐怕还是内容平台,抖音、视频号、B 站、小红书这些平台,几乎已经聚合了全中国大部分用户的注意力,已经逐步替代了电视台、广播台、报纸、杂志等媒体。这些平台都打散了供给,原来的大的内容供应商(电视台制作组、编辑部)变成了很小的模块化供给(工作室甚至个人);用户接触的也是个性化的模块化内容,不再是完整的电视节目、一本杂志;同时这些平台也垄断了用户,以广告或会员订阅来获取巨额利润。
聚合平台(Aggregators)的特征
达成这个结果的平台,有通用的三个特征:
第一,与用户产生直接的连接。
可能是基于支付的关系,可能是基于账号的关系,最差也需要是基于直接使用的关系(比如谷歌和未登录用户)。
第二,服务用户的零边际成本。
传统行业,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会存在最多三种边际成本:
  • 销货成本(COGS)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
  • 分销成本,比如零售商或者房产中介的费用
  • 交易成本,商品或服务真正在执行交易那一步的成本
而对于聚合平台来说,不存在这些费用:
  • 数字化的商品和服务,没有边际成本,多多益善(这里说的是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可能还是极高的)
  • 数字化的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触达用户,可以零分销成本
  • 交易通过自动账户管理、信用卡支付等方式,几乎没有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苹果公司不是聚合平台。亚马逊的传统电商业务,也不是聚合平台。但他们由于巨大的规模,让分销成本大幅降低,这也是护城河。
第三,需求驱动的多边网络
通过模块化后用户体验的提升,会吸引更多用户;更多用户,则会吸引更多供应商。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也就是存在网络效应。
这跟非聚合平台类型的公司是不同的。这类公司用户的增长,会不断增加获客成本,在越过完美的产品市场契合点(product-market fit)之后,用户的价值会陆续降低。这是其规模无法继续增大的原因。
▎聚合平台的分级
1 级聚合平台:供给的获取
  • 1 级聚合平台的竞争力在于有很强的购买力。这种平台的搭建需要更长的时间,短期内会不稳定。
  • 最佳的案例是 Netflix。它拥有用户关系,在上文提到的三大成本方面都大有优势。Netflix 不制作内容,但会花大价钱购买内容。
  • 1 级聚合平台通常在供给有很大差异化的行业有效,容易受到有财力的竞争对手的影响。
2 级聚合平台:供给交易成本
  • 2 级聚合平台不拥有供给,在供应商引入时会产生交易成本。
  • Uber 就是这样的平台,它拥有用户关系,不承担上文提到的三大成本,但同时由于背景调查、车辆验证等环节会产生交易成本。这会限制供给的增长,也就限制了需求的增长。在一些有合规要求地方的 Airbnb 也是这类平台。
  • 2 级聚合平台通常在对供给有质量要求、监管要求对行业中出现。
3 级聚合平台:零供给成本
  • 3 级聚合平台不拥有供给,也不产生采购成本,无论在吸引供给,还是引入供给方面。
  • 谷歌是典型的 3 级聚合平台,供应商(网站)可以让谷歌访问,很多还会积极地让谷歌搜索和发现(SEO)。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很多用户既是用户又是供应商。有关注度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专业的内容创作者会免费创作。
  • 3 级聚合平台往往都以广告为主要的收入模式。例外是应用商店,在有限的市场规模下,开发人员可获得的收入会从每个边际用户的获取上提升(主要是应用内购)。
超级聚合器(Super-Aggregators)
超级聚合器是多边市场,连接用户、供应商、广告商,同时每个连接的边际成本都为零。目前仅有两个案例,即 Facebook 和谷歌。他们除了在吸引用户和供应商方面没有成本,在自助的广告模式上也不需要销售成本(对比 Twitter 和 Snapchat,广告销售还是依赖销售能力的驱动)。
以上就是聚合理论和聚合平台的核心观点了。
我想再做几个补充:
  • 聚合理论并不只是用来分析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对未来有启示。比如,我们在研究社区团购的时候,是否就曾经小看了成本的问题,认为这也是个很好的聚合平台?再比如,传统的媒体行业被颠覆的价值逻辑是怎样的?为什么如今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碎片?
  • 聚合理论里提到的一些细节,如今看也有证伪的部分,包括在国内也有很多反例。比如对于获客成本而言,在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里,是很难再通过用户体验去获取自然流量的,就会居高不下;比如对于 Netflix 而言,它的商业模式目前也饱受质疑,聚合产生的价值是否能撑得住高昂的版权费用,也是值得讨论的课题。
  • 聚合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它很适合在大的变局中摸索方向,而不是去看产品和运营执行上的细节。用它来思考 AI 的未来趋势,是个很好用的工具。我也正在学习和思考中。比如,ChatGPT 这样的平台,是否存在同样的特征? ChatGPT 目前还存在的显著的高边际成本(接口调用费用),是否会让它很难成为大型聚合平台?
希望对你有启发~
 
 


© nab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