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今日我们即使效率再高,也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date
Aug 17, 2023
slug
20230817
status
Published
tags
思考
summary
社会加速导致行动、体验、商品无法整合,鸿沟越来越大,一切都变得更加工具性,让人在单位时间内变得过度饱和。
type
Post
💡
为何今日我们即使效率再高,也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回想去年最大的感受,是时间不够用,需要待办的事情,能罗列出一张很长的清单,无论怎么提效都做不完。不仅工作如此,休息时也有许多「待办」,比如没空玩的游戏、未拆封的书籍、未见面的朋友等。
时间不够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常见的药方被称为「时间管理」,其总是提高效率和抓重点,又或选用另一味草药谓之「冥想」或「修行」等。
在《新异化的诞生》一书中,窥得一些有趣的视角,即未必是自己病了,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带来了变化,而作为水草,未必能反抗水流的方向,但能因此知道为何转向,也是一些收获。
▎时间为何不够用
时间本身没有变,一年有四季,生孩子还需要十个月,至少迄今为止科技无法让这些客观事物耗费的时间有变化。
但按理说科技提高了效率,我们空余的时间应该越来越多才对。但实际上社会环境和文化导致我们得主观意识,或基于渴望,或基于恐惧,希望能在单位时间内而做出更多事情,因此导致时间反而变得不够用。所以科技只是前提条件,真正的原因则是源自社会和文化:
  • 社会结构变得不稳定,需要不断提效以应对竞争。因为资本主义其分配资源的本质源自于市场竞争,所以我们虽然自由但实际上无处不在竞争中,从学分到工资,从配偶到孩子。这些竞争中的筹码叫做「成就」。这种筹码源自于我们在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效率越高,获得的筹码越多。比如 30 岁财务自由,就比 60 岁财务自由让人羡慕,因为其在时间效率上高出了一倍。所以大家「卷」,也是希望能提高效率来获得更多成就。
  • 文化趋势让人们认为个人幸福源自更多体验。当今世俗社会,让人们仅关注当下,所谓幸福生活,就是能在活着的时候,获得尽量多且深入的体验。所以我们即使空闲下来,也在忙着去体验更多,比如去更多地方、看更多电影、认识更多人等。但悲剧在于,这个世界提供的可供体验的选项,远比你能体验的事情要多得多,所以即使是休息,也试图在单位时间塞入更多事情去体验。也就有了打卡式旅游(提效),甚至打卡的时候再直播(时间复用)等现象。
「自我」的觉醒和资本主义,导致为了获取更多资源而处处竞争,人们需要单位时间产出更多「成就」来避免被淘汰(恐惧);同时又提倡「体验」更多的人生才幸福,导致加速追求更多体验,甚至让消费等同于体验(贪婪)。
▎飞奔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凡事皆有利弊,当我们选择外卖时,也丧失了在家烹饪的乐趣;选择看更多世界时,也丧失了熟悉附近世界的机会。
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我们越来越漠不关心、越来越不敢去建立深厚的联系,无论是人还是物 —— 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关于异化的解释,可以看这篇文章)。在此罗列的,是效率提高后的代价。
  • 空间方面,虽然我们能坐飞机很快去往其他地方,成本也在下降。但频繁的更换空间,代价是对熟悉的空间瓦解,让其丧失意义,不再追求其独特特质,而是仅追求其功能性,如快餐店仅有吃饱功能,而不像小时候的小摊,能让我们感到温暖和熟悉。
  • 关系方面,空间瓦解导致我们和身边你的社会关系毫无关联,身边都是陌生人,我们没兴趣也没时间了解他们的背景和故事,虽然能利用科技建立起来庞大的沟通网络,但很难再去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
  • 物品方面,虽然我们可以在几秒内购买产品与服务,但是无法在几秒钟之内消费或使用他们。所以人们选择物品更多是购买可能性,选择权,用购物取代消费,但丧失了对事物本真、珍惜的感觉。
  • 行动方面,我们使用更多设备和工具解决更多问题,但很少去理解他们,尤其是信息过载带来的问题,比如购买保险时,我们不可能比销售更了解,但需要被迫做出选择,看似选择很多,但背后未必是我们「真正」的选择。
  • 经验方面,我们的注意力被打散,更多变成走马观花式的体验一堆碎片,如在小视频中快速切换,其很难像我们历尽苦难爬上山巅时,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而获得的经验,仅仅满足了一些好奇心。这种看似丰富的体验,实际上很难通过持续积累来改变我们的生命历程。
社会加速导致行动、体验、商品无法整合,鸿沟越来越大,一切都变得更加工具性,让人在单位时间内变得过度饱和。从关系角度来看,我们接触的人更多但很难深入,我们不愿意去了解别人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太花时间,所以也没有实质性共鸣的关系。
上述罗列未必完整,也并不是歌颂田园牧歌的旧时代,而是让我们知道背后的代价是什么。了解利弊,虽然可能还是做出同样的选择,但至少在一些局部能让我们多一些选择,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的吞下药丸,而不知代价几何。
 
 
 


© nabin 2024